脑性瘫痪(脑瘫)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运动障碍,其根源在于发育中的大脑受到损伤。早期识别其征兆,对于广州家长而言至关重要,因为越早干预,对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越好。
运动发育里程碑的延迟
最显著的早期表现是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。例如:3个月仍不能稳定抬头;4-5个月时手仍持续握拳,不会主动抓物;8-9个月仍不能独坐;1岁后仍无法扶站或扶走。这些“该会不会”的信号是家长最容易观察到的警示。
肌张力异常的表现
肌张力异常是脑瘫的核心特征之一。有的孩子表现为肌张力过高,身体和肢体感觉僵硬,换尿布时双腿不易分开,洗澡时身体不易弯曲。有的则表现为肌张力过低,身体软塌塌的,抱起来像“面条人”,头部控制差。
异常的运动模式和姿势
孩子可能出现一些不协调、不对称的异常姿势。例如:一侧肢体活动明显少于另一侧;站立时总是脚尖着地,难以放平脚掌;双腿在抱起或换尿布时交叉成“剪刀状”;或喜欢向后仰头,身体呈“角弓反张”姿态。
原始反射的持续与残留
新生儿期的某些原始反射(如拥抱反射、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)本应在特定月龄消失。若这些反射持续存在,会干扰正常自主运动的产生,也是脑瘫的早期线索之一。
喂养与口腔运动困难
由于口腔肌肉控制不佳,脑瘫宝宝早期常表现出吸吮和吞咽困难,喂养时容易呛奶、呕吐。流口水多、咀嚼能力差等也可能在添加辅食后变得明显。
相关合并症的早期迹象
脑瘫常伴随其他问题,如发育迟缓、智力障碍、感知觉异常、反复惊厥等。若运动迟缓同时合并这些情况,更应高度警惕,并尽快前往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儿童康复科或神经内科进行全面评估。
总结:警觉征兆,把握先机
世界卫生组织指出,早期干预对脑瘫患儿的功能改善具有决定性意义。认识广州儿童发育迟缓可能指向脑瘫的运动延迟、肌张力异常、姿势模式、原始反射残留及喂养困难等早期表现,是实现超早期干预的关键。一旦怀疑,应立即寻求专业诊断,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,最大程度地促进大脑功能代偿,帮助孩子改善运动能力,提升未来生活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