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在学校课堂上说话、坐不住,是老师反馈给广州家长的常见问题。这种行为不仅影响课堂纪律,更可能预示着孩子在某些方面需要帮助和支持。
评估核心问题:注意力与冲动控制
首要步骤是评估孩子是否存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的核心症状。ADHD中的“多动-冲动”型或“混合型”孩子,其大脑抑制功能不足,导致他们难以安静坐在座位上,行为冲动,无法忍耐等待,并会不分场合地插话或打断别人。这是一种神经发育上的挑战,需要专业诊断。
考察课堂任务与能力的匹配度
孩子坐不住,也可能因为课堂任务对他而言过难或过易。如果课程内容远超其理解能力,他会因挫败感和无聊而分心;如果内容太简单,他则会因缺乏挑战而寻求其他刺激。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他通过说话和小动作来自我调节。
感觉统合需求的体现
具有感觉寻求特质的孩子,可能需要通过不断的身体移动、摆弄文具、甚至发出声音来满足其大脑对前庭觉和本体觉输入的需求,以维持最佳的警醒状态。要求他们像石头一样静坐,反而会让他们感到极其难受。
规则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
有些孩子的规则意识、任务启动和执行功能(如规划、组织能力)发展相对滞后。他们可能不理解课堂规则的严肃性,或者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课堂任务,从而表现出随意、散漫的行为。
社交需求与沟通技巧不足
上课说话也可能是孩子社交需求旺盛,但沟通技巧不足的表现。他可能非常渴望与同伴互动,却不懂得区分场合,选择了不恰当的时间和方法来表达。
家校协同的行为策略
无论原因为何,家校协同的策略都至关重要。家长可与老师沟通,尝试:1.座位调整:安排在靠近老师、干扰少的位置。2.给予合法“动”的机会:如允许他帮忙发作业、擦黑板。3.积极行为强化:当他出现安静听课的行为时,及时给予具体表扬。4.使用行为契约:与他约定目标,达成后给予奖励。
总结:多管齐下,赋能行为
处理广州孩子上课说话坐不住的问题,关键在于探寻根源(如ADHD、感统需求、能力匹配度)、明确规则、并提供正向行为支持。家长和老师应成为孩子的“教练”而非“裁判”,通过理解、引导和专业的评估(如前往广东六一儿童医院发育行为科),帮助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策略,将充沛的精力转化为课堂上的积极参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