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抽动症是一种以不自主、快速、重复的肌肉运动或发声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。了解其背后的可能原因,有助于广州家长以更科学、更坦然的态度面对孩子的这一状况。
遗传因素的重要影响
研究表明,抽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倾向。如果家族中(如父母、兄弟姐妹)有抽动症或相关障碍(如强迫症)的病史,孩子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高。目前认为它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,而非由单一基因决定。
神经生化物质的不平衡
主流理论认为,抽动症与大脑基底节、丘脑及前额叶皮层等区域的神经环路功能失调有关。其中,神经递质,特别是多巴胺、5-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失衡,被认为是导致不自主抽动的关键因素。这些递质负责在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,它们的失调会导致运动控制和行为抑制功能异常。
免疫机制的可能参与
部分儿童的抽动症状起病或加重与链球菌感染有关,这种情况被称为“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小儿自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”。感染触发了异常的免疫反应,产生的抗体可能交叉攻击大脑的特定区域,从而导致抽动和行为改变。
围产期与环境风险因素
某些围产期不利因素,如母亲孕期吸烟、饮酒、压力过大,或孩子出生时低体重、缺氧等,可能会增加孩子出现抽动症的风险。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了胎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。
诱发与加重因素
虽然上述是基础原因,但抽动症状的频率和强度深受环境因素影响。紧张、焦虑、兴奋、疲劳等情绪状态都极易诱发或加重抽动。此外,看到别人抽动、被他人提醒或过分关注自己的抽动,也可能产生“强化”效果。
一种大脑的“软件”问题
通俗地理解,可以将抽动症看作是一种大脑在运动控制方面的“软件”问题,而非“硬件”损坏。孩子并非故意做怪动作,而是大脑发出了错误的运动指令,他难以用意志力去长时间完全抑制。
总结:科学认知,综合管理
根据国际抽动症协会的共识,抽动症是遗传、神经生化、免疫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面对广州孩子抽动症,家长应认识到其生物性根源,停止责备孩子,并努力减少紧张、压力等诱发因素。在广东六一儿童医院,医生会通过全面评估排除其他疾病,并提供从心理行为干预(如习惯逆转训练)、家庭教育指导到必要药物治疗的综合管理方案,帮助孩子与症状和平共处,改善生活质量。